“拆彈專家”精準切除5.6KG“巨無霸”肝臟腫瘤——我院閆宏憲團隊成功實施肝臟巨大血管瘤切除術
家住信陽農村的患者李女士,今年48歲,一年前自覺上腹部脹痛不適,未在意,因為不影響日常生活,打算忍忍過去就算了,但往往事與愿違,近1月來她自覺腹部脹痛逐漸加重,食欲也隨之減退,更嚴重的是,李阿姨無意間在腹部摸到了一個巨大包塊,這可把她嚇壞了,不會是得腫瘤了吧?
常說“談癌色變”,從此她像變了一個人似的,整天郁郁寡歡,飯也吃不下,干活也沒力氣了。腹部包塊這個“定時炸彈”不僅埋進了她的身體,也已然埋進了她的“心”。此后,家人帶著李阿姨四處求醫(yī),輾轉多家醫(yī)院,一次偶然機會得知洛陽中心醫(yī)院最近引進的閆宏憲博士正是這方面的知名專家,于是便慕名而來。入院后經腹部增強CT及MRI等檢查,提示肝左葉巨大占位及右葉多發(fā)占位,性質待定,血管瘤可能性大。得知這一結果后,李阿姨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,至少不是癌。因肝臟腫塊巨大,需要手術治療,但因腫塊直徑超過20cm,嚴重壓迫第一肝門及胰腺,手術難度極大,風險極大,一不留神,就容易造成術中不可控制的大出血等嚴重后果。手術切除還是放棄治療?李阿姨及家屬進退兩難,得知這一情況后,閆宏憲博士術前親自與患者及家屬溝通,打消她們心中疑慮,并親自制定個體化手術方案。最終,李阿姨決定放手一搏。
經過閆宏憲團隊周密的術前準備,手術如期進行。手術由閆宏憲教授親自主刀,術中探查與術前評估一致,肝左葉巨大占位,大小約25×20cm,嚴重壓迫第一肝門,并將肝臟向右側推擠,正常解剖結構隨之移位,加之手術操作空間狹小,肝外及肝內管道眾多,手術難度極大。但這卻難不倒閆宏憲團隊,術前的精細閱片使得他對患者肝內管道的把握就像3D打印一樣早已深入腦海,真正做到了胸有成竹。術中閆宏憲教授就像一位刀尖上的舞者,憑借著嫻熟的手術技能,及對解剖的精準把控,清晰解剖第一肝門,離斷肝實質,處理第二肝門,把對于肝右葉多發(fā)的小血管瘤,進行了牢靠縫扎處理,避免患者因肝血管瘤行二次手術。整個手術過程思路清晰,每一步都“直擊要害”,最終順利實施了精準肝切除術,為患者成功切除了這個重達5.6KG的肝中“巨無霸”,而術中出血僅100ml。
在加速康復外科的快速康復原則下,李阿姨在術后第一天便拔除了胃管,并開始進流食,下床活動,目前恢復順利。
科普知識
肝血管瘤病是一種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,臨床上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,病人多無明顯不適癥狀,常在B超或CT等檢查時發(fā)現(xiàn)。按照大小分類,肝血管瘤可分為:(1)小血管瘤<5cm;(2)血管瘤5~10cm;(3)巨大血管瘤10cm~15cm;(4)特大血管瘤>15cm。超過10cm的血管瘤更易合并破裂、出血,雖幾率較低,但是一旦發(fā)生,死亡率卻高達60%-75%。目前肝血管瘤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血管瘤切除術、血管瘤縫扎術、肝動脈結扎術、微波固化術、射頻治療、肝動脈栓塞術等,要根據不同病情、臨床癥狀、血管瘤大小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,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法。在這其中,手術切除是最有效、徹底的治療方法。得了肝血管瘤不要慌,要做到早發(fā)現(xiàn)、早診斷。對于較小血管瘤患者,重點是要做到定期復查、隨訪。
專家介紹
閆宏憲 洛陽市中心醫(yī)院副院長,省內知名肝膽外科專家,醫(yī)學博士,是洛陽市委組織部面向全國公開選拔的12名市屬企事業(yè)單位領導干部之一。師從國內著名肝膽外科專家陳訓如教授,曾在河南省人民醫(yī)院從事肝膽胰外科臨床工作13年,并赴國外留學進修。擅長手術治療膽管癌、膽囊癌、肝癌、肝血管瘤、門靜脈高壓癥、布加氏綜合征、胰腺癌、膽管損傷修復和重建及先天性膽管擴張癥等疾病的診治。
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